English

老商业街盼望再“登天”

大栅栏要铺彩路
1998-06-07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实习记者 江南 我有话说

随着5月25日大栅栏商业街改造的正式启动,这条著名的商业街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不仅关注“大栅栏”的改造如何进行,更为关注的是改造后的“大栅栏”能否冲出眼下的商业重围,再现往日辉煌。

始建于明朝永乐18年,已有578年历史的大栅栏商业街,是一条拥有无数驰名“老字号”的老街。在这条仅有275米的商业街上,云集了内联升、同仁堂、步瀛斋、张一元、马聚源等众多知名品牌。

70年代,“大栅栏”知名度达到最高点,其商品营业额一直稳居京城前茅,被视为“京城八大商业街之一”。

然而,今天的“大栅栏”已显现出它的不景气。有数字统计:眼下的“大栅栏”日客流量由1983年的15-16万人次下降到1993年的3-4万人次。1997年更跌落到1万人次。

据悉,在此条街上,只有同仁堂药店、张一元茶庄还是“宝刀不老”,顾客盈门。

繁华散去 缘何在?

专家认为:“大栅栏”的不景气可归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京城商业结构的大调整,拉走了众多顾客。京城现代化商厦不断崛起,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店有50多家,且分布广泛,京城百姓在自家附近就可买到称心商品,而且新开张店在店面装饰、商品品种、货物摆设、经营方式、营销策略等多方面有了与“老字号”极不相同的商业理念。这种理念适应了生活节奏加快的步伐,从产品更换、商品质地、款式等多方面吸引着众多追求者。

二是交通的不便。拥挤不堪、无处停车的交通现状以及处于前门商业街一条支线胡同内的不良地理位置,已成为“大栅栏”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是在外界竞争风起云涌之际,“大栅栏”虽然感受到了一种变化,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许多商店仍守着以前的老习惯,经营品种单一、档次偏低,在保持传统与适应现代商业经营观念上没有找到准确的切入点。

与此同时,“大栅栏”周围大声叫卖的小摊商,也使这条闻名街有“集贸商场”之嫌。

亲眼目睹“大栅栏”兴旺和萧条的张大爷认为:如果光是铺一条彩色步行路,而没有其他相应措施的话,情况可能不会有太多改观。

关于此次商业街的改造方案,原来说的是:以商业街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发展,特别是向西发展,最终与东西琉璃厂文化街连接,形成一条长达1.5公里的旅游购物步行街。后来说此次商业街的改造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全长297米,主路宽5米,并用不同色彩的方砖铺出1-4米宽的辅路。将于6月30日前完工。

当记者就此次改造的具体方案向“大栅栏”管理委员会咨询时,被告之现有的改造方案可能会有些变化。

那么,步行街的改造能否给商家带来真正的机会?

“大栅栏”汇集了许多“老字号”,老字号的起家大多从小作坊开始,贴近百姓、服务百姓,因产品做工、质量、价格、服务等优势,渐渐有了知名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人们喜爱的“老字号”。

张一元茶庄的一位经理称:重振商业街,外部硬件条件的改善自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自身潜力的挖掘”。“大栅栏商业街靠什么扬名的?老字号!要振兴大栅栏也得靠老字号,只有充分、彻底、鲜明地体现出老字号的特色、本色,打老字号的商业牌,大栅栏才会有希望。”

一位来自河南的顾客对眼下不景气的“大栅栏”表示可以理解:外地游客到这无非是冲它的“老字号”,如果老字号的东西与其他商店的一样,我又何必在这里买呢?

但更多的京城人对“大栅栏”目前仅仅改造路面表示“不解”。在京城商业系统工作了十多年的陈红女士对记者说:大栅栏的改造应是全方位的,对内而言,“大栅栏”既要体现老字号的传统特色,如货全、价优、服务好等,更应在如何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在品种的特色上下功夫。对外来说,“大栅栏”应是以“老字号”为龙头,兼顾旅游、购物、娱乐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